古韻椰城,海天交匯。晨曦中,百年老校瓊山中學新大洲校區擴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作為現場安全守護者,彝族青年海德華堅持“吹毛求疵”,用專業和責任“挑刺找茬”,以青春力量筑牢高質量建設安全屏障。
鄉土情懷與工程夢想
今年25歲的海德華出生于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年少時關于土地和建設的記憶,早在他的心中悄然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
2023年,成績優異的海德華從云南農業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順利畢業,并加入中鐵一局三公司。
初次參與儋州工業園工程建設,海德華滿懷信心地想要將理論付諸實踐。但在校園里看似簡單的測量操作,在復雜的施工現場卻變得異常困難。環境復雜多變,建筑物、障礙物多,需要進行多次轉點,噪音、粉塵干擾……熟悉的水準儀顯得格外陌生,數據偏差給了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當頭一擊。
工作失意帶給海德華極大的挫敗感,也激起了他的勝負心。在師傅和同事的教導下,他選擇用最笨的辦法來磨練技術——每天選取兩個水準點反復測量,變換測量路線,直到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在日復一日的揮汗如雨中,海德華的測量技術逐步提升,夢想萌芽在青春汗水澆灌下拔節生長。
知難而進與竿頭日進
5個月時間的磨練,海德華已經能夠獨當一面。在中山污水處理工程建設中,他獨自負責大雁村、大岑村現場污水管道施工。
相較于單一的測量工作,現場管理更加考驗智慧和能力,橫在海德華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新建管道難以接駁。按照原方案,新建DN300污水管需穿過原有DN1000合流管,經現場實測,需下移40公分才能穿過,但無法接入下游接駁井。改線繞行200米,需要穿越綠化帶、避開人行道下的電纜井,協調各產權單位至少就得耗時一周,工期及成本影響巨大。
那該怎么辦呢?海德華苦思冥想時,突然想到了學生時代的一個案例,靈光一閃:在交匯點增設一座交匯井如何?讓污水管從井內穿過,雨水則通過井體分流排出。如此一來,既能規避老合流管的標高沖突,又能通過井內調節確保下游排水坡度達標。
這一想法得到項目部多位技術骨干的認可,經過專業論證并迅速落地,有效保障了項目建設工期和成本管控。
“這次經歷給了我很大信心,也讓我對技術管理工作有了更深認識。”看著圖紙上的線條逐漸變成地下的管網,海德華臉上的笑容沒有斷過。
角色轉變與不變初心
“安全帽帶一定要系好,反光馬甲也不能忘。”在施工現場,海德華時刻不忘叮囑作業人員。
轉戰海口市瓊山中學擴建項目的海德華,因工作需要轉崗為安全員。每天第一個到現場,最后一個離開現場,不厭其煩地勸導每一個不良習慣,嚴肅叫停每一個不安全行為……身份在變,但海德華培養的優良專業素養和工作作風始終還在。
“就怕經驗主義,一時的疏忽大意就有可能出現問題。”想起那次電工作業,海德華仍心有余悸。
和往常一樣,海德華正在進行日檢,一個抬頭猛然看見電工老李正在彎腰接線,右手捏著剝線鉗,左手直接往端子排伸去,這讓他的心頓時一跳,立刻喊停了作業。“怎么啦?海大安全員”,這位干了十三年的老電工還一臉疑惑地看向他。海德華快步上前,從工具包里拿出驗電筆給老李。“就接根零線,一會會的事,沒事的啦”,老李滿不在意地說道。“安全絕不能大意”,海德華十分堅持。老李邊嘆口氣,邊抄起驗電筆往端子上一碰,突然氖管“唰”地亮起紅光,嚇得老李猛地縮回手,額角的汗瞬間流了下來。“多謝安全員!”緩過神來的老李連連道謝。
堅持、較真、專業已經成了海德華的標簽。每當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拼,他總是調皮地用彝語說道:“啊尼帝哈古(音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熱愛工作。
工作中的海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