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賀州這片建設熱土上,總有一個身影步履匆匆——他懷抱圖紙穿行于塔吊林立間,肩扛測量儀丈量城市脈絡,將專業化作精準刻度,把熱忱熔鑄成鋼筋鐵骨。他,便是“90后”基建尖兵董誠。
自2017年入職中鐵一局三公司以來,董誠輾轉測繪公司、梧州分公司、賀州項目部歷練,從緊盯儀器的青澀學徒,到摸爬滾打的技術骨干,再到創新攻堅的中流砥柱,七年時光,他一路披荊斬棘,以創新思維破解工程困局,用實干擔當詮釋工程使命,在新時代的基建浪潮中書寫著青春奮斗的詩篇。
創新破局:構建“動態網格”管理新范式
2023年初,賀州區域市政工程建設進入快車道,多專業、多項目并行的復雜局面讓傳統管理模式捉襟見肘。時任生產技術部部長的董誠算了一筆賬:僅5個市政項目按傳統配置就需10-15名技術員,而新人占比高、技術力量薄弱的現狀更讓管理雪上加霜。
“必須打破常規!”他探索提出“動態網格化”管理體系,按照項目類型設立專業技術主管,每個主管搭配2-3名工點負責人,構建起“專業+點位”的雙維度管理網格。同時推行“階段輪崗制”,讓技術人員在項目周期內動態調整分工,培養復合型人才。
配合每日晨會“5分鐘作戰圖”和夕會“問題銷項表”閉環管理,這套管理體系使團隊工作效率提升40%,多個子項目提前15-20天竣工,為項目持續發展儲備了一批“一專多能”的技術骨干。
腳踏實地:以匠心攻克“小項目大難題”
2023年6月,賀州區域集群化項目初具規模,十余個項目同步推進。面對體量小但施工環境復雜的市政工程,董誠堅持“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信念,白天深入到項目工點現場,了解各個項目現狀,晚上組織技術人員結合現場情況復核設計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以“一針一線”聯起建設合力。
在塘面路靜月路工程的施工調查中,董誠發現設計的雨水檢查井尺寸偏小,排水管道安裝困難,不合常規給施工帶來很大的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連夜查閱國標圖集和設計規范,發現是設計人員引用錯誤的規范標準導致檢查井設計偏小。經過驗證后,他規范整理資料并提出優化方案向設計和業主反饋,通過方案優化節省工期,提升項目效益,實現多方共贏。
董誠用行動證明:小項目亦需大匠心,細節之處見真章。正如他常說的:“工程質量沒有‘差不多’,毫米級的誤差也可能釀成千里之堤的潰穴。”
持續攀登:從技術骨干到創新先鋒
深夜的辦公室,董誠的身影常與電腦微光相伴。他一邊查閱資料案例,一邊思考如何將工程難題轉化為創新課題。憑借這種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他主導研發的“一種市政井蓋提升可調節支架裝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白改黑項目中應用后,使材料消耗減少15%,工期縮短20%。他主持編寫的《市政道路“肚臍眼”防治-檢查井蓋提升防沉降施工工法》更是攻克了市政道路“肚臍眼”病害難題,使井蓋安裝合格率從82%提升至96%,該工法先后獲得中鐵一局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法認證。
十年磨一劍,董誠用汗水澆灌夢想,以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先后榮獲“陜西省技術能手”“中鐵一局青年能手標兵”“中鐵一局三公司優秀專業管理標兵”“中鐵一局三公司革新能手”等多項榮譽。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董誠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匠心定義未來,以創新和實踐詮釋了新時代基建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董誠(右一)和同事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