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暑氣蒸騰。在滁州市南譙區腰鋪鎮,中鐵一局滬寧合高鐵南譙梁場的千噸提梁機正披著晨曦緩緩運轉,將一孔重達700余噸的箱梁勻速挪動。目前,這座占地154畝的“鋼鐵搖籃”已完成超350孔箱梁的預制及架設工作,在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的版圖上,用鋼筋混凝土澆筑出堅實的“一局印記”。
攻堅25‰大坡: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作為全線架梁風險最高的節點,一段2.8公里的25‰大下坡猶如一道“天塹”橫亙眼前。“傳統架橋機最大爬坡能力僅20‰,下坡時制動系統負荷超限,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安全事故。”項目負責人張顯鋒回憶起前期調研時的場景,語氣中仍透著緊迫感。
架設上石壩水庫特大橋現場
為攻克這一“卡脖子”難題,梁場在公司的支持下引入JQS1000型架橋機,這款專為山區復雜地形設計的“鋼鐵巨人”配備智能變頻制動系統,可承受30‰坡度載荷。技術團隊實時盯控受力數據,確保每孔箱梁落位誤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
在長達2公里的上石壩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61孔下坡架梁如同“高空走鋼絲”。架梁隊長熊魏帶領團隊創造了“單日架設3孔”的紀錄,他站在40米高的橋墩上感慨:“每一片梁都是一塊拼圖,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們嚴絲合縫,為高鐵鋪就‘安全軌道’。”
智慧梁場:從“汗水澆筑”到“智能驅動”
走進南譙梁場,智能設備的嗡鳴聲取代了傳統工地的喧囂。制梁臺座上,全自動液壓模板正精準入模,存梁區通道中,智能壓漿臺車準備進行工序作業,鋼筋加工廠內,自動化鋼筋加工設備正不間斷輸出標準化鋼筋骨架。
數控彎曲中心將鋼筋彎成設計角度,智能焊接機器人按照模型預設的焊點,自動完成交叉焊接。“單孔梁鋼筋骨架成型時間從傳統工藝的20小時縮短至6小時,過去人工加工一孔梁的鋼筋需要12名工人連續作業,現在只需4人操控設備,還能保證每根鋼筋的間距誤差在合理范圍內。既安全又高效,整體效率提升至少80%”,項目總工程師陳康康指著剛剛完成的骨架說,“其平整度堪比機械加工件。”
從鋼筋加工到箱梁架設,南譙梁場80%的工序已實現智能化作業。對比傳統梁場,這里的工人數量減少45%,但產能提升80%,單孔梁綜合成本降低12%。每一片箱梁的背后,是智能技術的全程護航,更是公司推動從‘制造’到‘智造’的微觀縮影。
綠色建造:在江淮丘陵間“種”出生態梁場
滁州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超1000毫米。梁場因地制宜打造“海綿工地”:場區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設,雨水經排水溝匯入三級沉淀池,再通過管道輸送循環利用,年節水超萬余噸;存梁區種植的800余株紅葉石楠與小葉黃楊形成綠色屏障,既降低粉塵又美化環境。
下穿高壓線架設
在環保管控上,梁場更是下足功夫。全封閉拌和站配備脈沖除塵設備,粉塵排放濃度低于10毫克/立方米,僅為國家標準的1/5;夜間施工嚴格執行“靜音模式”,噪聲敏感時段停止高頻作業。這些暖心措施,累計收到周邊居民感謝信3封。
“我們算過一筆賬,通過節能設備和工藝優化,梁場碳排放強度較傳統工藝降低22%,這相當于每年減少燃燒300噸標準煤。”安全總監柴兵講述著環保成果。
鐵軍風采:把“初心”架設在高鐵線上
傍晚,鋼筋加工車間燈火通明。工程部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28歲的小伙子們正拿著圖紙逐根核對鋼筋間距,他們目光如炬,意氣風發。年僅25歲的技術員張東剛無不憧憬的說:“當我看到不斷延伸的線路就充滿動力,線路開通后一定要帶著家人坐在高鐵上感受我們的成果。”
在梁場“員工風采墻”上,30余張照片記錄著這些一線建設者的日常:黨員帶頭在暴雨中搶修排水系統、師徒搭檔在架橋機操作室核對參數、后勤人員為高溫下作業的工人送去綠豆湯。項目黨支部書記王隨強介紹,梁場堅持黨建引領,設立3個黨員責任區,帶動青年員工攻克技術難題4項,申報專利2項,一支“能打硬仗、善創精品”的團隊正在不斷成長。
如今,南譙梁場的架橋機持續大里程方向挺進,預計7月底調頭往小里程方向架設,2025年底完成全部架梁任務。
梁場全貌
站在滁陽大地,遠眺連綿的橋墩如長虹臥波,建設者們深知,每一片箱梁都是通向未來的鑰匙。當滬寧合高鐵正式通車時,這些沉睡在鋼筋混凝土中的“奮斗密碼”,將化作長三角城市群間的飛速剪影,見證著“八縱八橫”高鐵網的一個個拼圖精準落位。
從京九鐵路到滬寧合高鐵,中鐵一局與安徽的緣分已跨越三十載。南譙梁場的建設者們用智慧與汗水續寫著“鋪架鐵軍”的傳奇,在江淮丘陵間鋪就的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高鐵線,更是一條連接夢想、通向繁榮的希望之路。當高速列車駛過這片土地,風笛聲聲中將永遠回蕩著新運人的鏗鏘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