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星丨李德華:用奮斗鋒芒鐫刻青春
當樁基圖紙的施工標準覆蓋了合同報表的金額數據,他將工作的主戰場進行了多維度的坐標轉化;當緊靠胸前的辦公桌轉變為貼面而來的掌子面,他用熱血在巖屑飛濺中拓深攻堅的最前沿;當認真扶穩的全站儀替代成手中握緊的簽字筆,他以無畏在巖層陡峭間鍛造破局的開山釬;當冰冷無形的計價軟件切換至現場寫實的思維筆記,他以執著在隧道燥熱里尋求創新創效的源動能。身上工裝附著的泥濘見證著他的勇敢轉變,身旁機械發出的轟鳴奏響著他的成長贊歌,他就是李德華,一名平凡而又非凡的技術員
2023年7月,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的李德華加入到了四公司這個大家庭中。在新員工入職培訓期間,李德華細致地了解企業悠久的歷史與輝煌的成績,在聽到“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鐵路精神和“為人民筑路、用血性堅守”的新愚公精神后,內心深受震撼,在那時,他便在心底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義無反顧、知難而上的種子。
以“歸零心態”開啟征程
入職培訓結束后,按照專業,李德華被分配至自貢釜溪河水系處理項目商務部工作,開始了職業生涯新篇章。在4個多月的實踐中,李德華快速適應了工作的節奏,不斷加深著對企業的認知。但腦海中仍舊時不時浮現起前輩們五上高原、勇攀高峰的畫面,愈發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促使他向項目經理提出了申請:“我渴望在一線揮灑汗水,在現場創造價值,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李德華說道。盡管不是科班土木工程專業出身,但他毅然決定啃下這根硬骨頭。
以“空杯心態”快速成長
來到福建LNG東港隧道項目后,李德華開始深入學習施工圖紙、工程量清單以及施工方案等專業資料。他意識到,要想在技術管理領域取得成功,必須對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精準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李德華堅持白天待在施工現場,晚上利用業余時間,不斷鉆研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力求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積極參與現場施工的監督和管理,通過實際操作檢驗和鞏固所學知識,在持續的學習和實踐中,李德華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技術管理人員。
以“趕考狀態”持續奮進
在地下連續墻施工期間,鋼筋籠的吊裝屬于整個地連墻施工工程中最危險的一道工序,八幅鋼筋籠重量均在20t以上,長度達到了39.5m,且有六幅鋼筋籠吊裝作業都在深夜,作為現場技術管理人員的李德華主動與項目技術負責人深入溝通,反復研討優化鋼筋籠吊裝方案。在每一幅鋼筋籠施工完成到起吊前,他總是反復檢查鋼筋籠質量和鋼筋籠內是否留有工人遺漏工具或鋼筋頭,確保鋼筋籠下放槽內時施工人員的安全。即便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工作,他依然放心不下現場安全,毅然堅守在施工一線,全程指導鋼筋籠吊裝作業。直到鋼筋籠順利入槽,并與值班同事完成交接后,他才返回休息。
從成本核算的顯微鏡化作工程質量的放大鏡,從造價清單上的分毫不讓到澆筑成混凝土中的分秒必爭,在項目建設的各項大考中,李德華一步步將專業壁壘轉化為了跨界優勢,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作為。
以“奮斗姿態”勇攀高峰
時代只會眷顧“風卷紅旗過大關”的奮進者,而不會等待“雪擁藍關馬不前”的畏難者。
在做好工作的同時,李德華不斷更新著自己的“武器庫”。他積極參與各類培訓和考證,豐富自己的履歷。并不斷總結現場經驗,與項目技術負責人一起編寫了四項施工工法和合理化建議兩項,為項目施工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付出終有收獲,在參加工作的兩年內,李德華多次獲得公司及業主表揚,并榮獲業主單位承包商安全風險警示月“優秀安全管理工作者”和“安全管理優秀個人”,公司2024年度“優秀見習生”“先進個人”和“優秀共青團員”等多項榮譽。
回望來時路,汗水澆筑的日夜凝結為穩健前行的基石,難題淬煉的鋒芒化作破浪前行的舵槳。那些沉淀在設備參數里的光陰刻度,那些鐫刻在工程圖紙上的智慧結晶,讓李德華對“品牌強企”的信念愈發堅定。展望新征途,李德華將持續秉持“以技術保質量,以技術保安全”的原則,以毫米精度守護質量生命線,用底線思維構筑安全防護網,在精進專業技能的賽道上永不停歇,在錘煉管理智慧的階梯上攀登不止,在崗位創先爭優的沃土中深耕不輟,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