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藍圖上的“探路人” ——鹽宜鐵路遷改項目現場調查行記
編者按:現場調查工作輔助工程建設查漏補缺,全力規避差錯發生,有效實現成本控制目標。現場調查員就如藍圖上的“探路人”,在工程開端便勇毅先行,見證一路奮進、一路輝煌的建設歷程。在筆者看來,這些“探路人”是詮釋匠心的踐行者,是榮譽背后永不熄滅的耀眼星光。
一條公路不期而遇
出發前,天空便已陰云密布,眼看一場急雨蓄勢待發。公司鹽宜遷改項目負責人孟振卻堅決道:“走,時間不等人,今天必須把后莊村地塊的遷改方案定下來。”話音未落,他已拎起安全帽率先出了門。
這是現場調查組第三次來到宜興市后莊村。當天早晨,項目獲悉:DK302處遷改電力走廊有一條待建公路,因為立項晚于遷改招標,數據未納入共享資料,所以在項目的原始圖紙中沒有其相關數據。此前,調查組基于前兩次現場調查情況,已擬定了初步施工方案。由于新建公路擠占原有的遷改施工界面,導致原方案中塔基位置、路徑走向、遷改順序等均需推倒重來。“這好比即將演出的舞臺被縮小了一半,之前的編排和走位全變了,都得臨場調整。”調查組成員仝迎輝如此形容。
預報的雨“準點赴約”,強勁的風將飄落的雨“攪拌”成霧,并將之高高卷向天空,后莊村寧靜的田野漸漸被氤氳籠罩。±800千伏“建蘇”線、±500千伏“龍政”線、500千伏“天青”線與“岷武”線四趟超高壓線路,在縱貫東西的電力走廊里延伸交織。雨霧中鐵塔泛著亮銀色冷光,高壓導線“嗞嗞”的電流聲震撼人心。由于區域內魚塘遍布,部分鐵塔基礎不得不建在水下,挺立于水面的一座座鐵塔如蛟龍出水,傲視四野。鐵塔下方,兩條220千伏線路與四趟超高壓線路交叉伴行。空中,不同電壓等級的導線分層排布、交織成網,密密麻麻的線條令人目眩,肉眼難以分辨各自所屬。
孟振抬手抹了把臉上的雨水,仿佛陷入了沉思。“難度大嗎?”筆者擔心地問。“應對突發狀況并迅速重構設計方案,同時還要統籌兼顧電力走廊其他線路的遷改實施,這是咱們現場調查員此行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堅定地說。
雨中推演新方案
“機身向北轉一點,把這片池塘拍完整。”“順圖紙方向,對,拍一張線路全景。”趁著短暫的雨歇,調查人員趕緊操控無人機飛至百米高空。通過“鳥瞰視角”,電力走廊內各條線路走勢和地貌環境盡收眼底。調查人員展開圖紙,參照無人機實時回傳的圖像比對分析,反復推演各種方案的可行性。
“如果DK302+426再升高5米,可以保持與DK302+804導線足夠的安全距離。”
“DK302+427塔基避不開池塘,地畝協調工作也要提前啟動了。”
“把DK302+287的鐵塔基礎往西北方向調整,可為其他線路遷改騰出一定空間,這樣如何?”孟振提出優化建議。
“與高鐵相交角度要求肯定滿足,但檔距大了,我們去測一下數據。”調查組成員趙磊邊回應,邊示意身邊的技術員:“帶上測距儀,走。”說罷兩人便急速向遠處鐵塔的方向走去。其間,仝迎輝還撥通了220千伏線路遷改單位的電話,就新情況的應對與負責人共同磋商。
“檔距符合技術要求。”趙磊站在遠處的田埂上,揮手示意調整DK302+287塔位的辦法可行。根據現場調查數據和各方建議匯總分析,調查組最終決定:先對分處南、北兩側的±500千伏“龍政”線、±800千伏“建蘇”線進行遷改,留出足夠空間后再對處在中間的500千伏“天青”線與“岷武”線進行改造施工,如此既減少了交叉干擾,也降低了施工難度。
雨又大了,未及滲入地表的雨水沿低洼處匯聚,在路面上蜿蜒成數道細流。趙磊與同事蹚出泥濘的田埂,猛力跺了跺腳,鞋底的“泥殼”應聲脫落。
“走,下一站,DK272+634。”孟振招呼一行人紛紛上車。
“建蘇”線的特殊考驗
此時,雨勢如注,豆大的雨點砸在擋風玻璃上噼啪作響。雨刮器拼命加速左右擺動,卻始終追不上驟雨的節拍,玻璃上劃出一道道急促的扇形水印,司機控制著安全車速,向DK272+634所在地——無錫市小岸里村駛去。
仝迎輝對筆者說:“首先對‘建蘇’線遷改,并不是因為難度低,恰恰相反,它是一塊兒‘硬骨頭’。”
“能具體說說嗎?”筆者追問。
仝迎輝嘿嘿一笑:“到地方你看了就明白啦。”
從宜興到無錫60余公里,調查人員圍繞“建蘇”線的討論一直繼續著。只有筆者不明就里,對“建蘇”線的“奧秘”愈發好奇。
車輛在狹窄村路上拐過幾道彎,駛出一道幽暗的鐵路涵洞,大片麥田在平坦的地勢里鋪開,視線豁然開朗。金燦燦的麥穗喝飽了雨水,沉甸甸地,把秸稈壓得佝僂著腰,在風里踉踉蹌蹌地晃動。
“小岸里村到了。”司機輕踩剎車,一行人再次下車。
“我們腳下這條村路在無錫惠山區地界,一路之隔,東邊屬常州市武進區,西側則在經濟開發區管轄范圍。”順著仝迎輝的手勢抬眼望去,“建蘇”線從三地交界處凌空跨越,一直延伸至遠處黛青色丘陵之上。
據仝迎輝介紹,“建蘇”線在宜興、常州、無錫三市與高鐵形成四次交叉,每處都影響高鐵建設。此外,超高壓線路兩年內僅有一次停電計劃批復窗口,因此,一旦停電窗口確定,遷改工程必須在“三市四點”同時啟動。
筆者心中的疑云隨著了解的逐漸深入而消散。目前,“建蘇”線遷改施工面臨“三難”:一是工程DK272+634段所處的行政區域歸屬交叉錯綜復雜,現場協調工作難度激增;二是需同步推進規劃許可、初設方案評審、停電計劃申報、征地補償談判、物資設備采購等多個專項工作;三是施工組織要求四個工點同時啟動16基新鐵塔組立、17基舊鐵塔拆除以及線路展放等工序。分散、多點高空作業,形成的復合風險促使施工過程中安全管理的難度成倍增長。
小岸里村調查現場
“你們計劃何時進場?”孟振問。
“爭取年底前。”土建負責人道。
“好,我們全力配合咱站前單位施工。”孟振堅定地說。
此時,土建施工方負責人也應約來到現場。現場對接中,大家一致認為:應盡快與線路產權單位和地塊管轄行政單位接洽,爭取由一家政府單位牽頭,其他市、區職能部門配合,這樣辦事流程更順暢。雙方互留了工作微信,表示今后動態分享調查摸底情況,共同推進工程建設。
17時,當天的工作圓滿結束,天空也在此時放晴,一抹斜陽穿透半遮半掩的云層投進車廂,照亮了藍圖上鐵塔的每一基坐標……
雨中調查
宜興市后莊村電力走廊俯瞰
無錫市小岸里村調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