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班組“日記” ——寧波地鐵7號線小洋江站機電施工小記
(寧波訊)六月的甬城,晨曦初綻,破曉的微光帶著清冽涼意,悄然傾灑在小洋江站的施工現場上。盡管晨霧還裹挾著幾分慵懶的睡意,施工現場卻早已是熱火朝天——一場爭分奪秒的機電安裝攻堅戰正在激烈進行。公司寧波地鐵7號線機電項目施工現場,4隊作業班組,180余名一線建設者,正如“急行軍”一般,為這座巨型車站搭建“筋骨脈絡”。
動力照明班組:纜線叢林里的 "神經手術"
清晨6點,地下三層的車控室已被LED工作燈照得透亮,線路調試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項目工程部長胡雙濤握著泛著紅光的對講機,指尖在綜合監控操作臺上快速滑動,隨著一次次核對模塊數據,按鍵聲與指令聲此起彼伏。面對布滿電子顯示屏的操作臺,他如同操控精密儀器的指揮官,目光掃過電子屏上跳動的數據流,精準捕捉異常。
作為低壓配電與動力照明的技術骨干,他深知每一個信號傳輸的關鍵。他緊盯FAS系統報警信號的傳輸路徑,鼠標剛敲擊防火卷簾控制模塊,便有異常顯現——卷簾門毫無反應。他迅速通過綜合監控系統確認指令已成功發送,旋即對著對講機下令:“張乾乾,查通信線路電壓和現場模塊信號接收狀態!”班組長張乾乾的回復很快傳來:“供電正常,但模塊沒收到指令。”胡雙濤立即調取工作站地址映射表,對比后說:“現場模塊地址編碼錯誤,按工作站地址列表重新編碼。”話音未落,現場已響起模塊編碼的操作聲。
在這場“線纜叢林”中,他們化身嚴謹的精神外科醫生,全神貫注地校準每一處線路。因為他們深知,FAS、BAS、門禁……弱電系統的信號傳遞容不得半分誤差,而動力照明系統的線纜對接同樣必須精準無誤,每一根線纜的準確對接,都是沖刺目標的關鍵拼圖。
通風空調班組:風閥與煙感的 "攻防演練"
上午10點,一場陣雨橫掃而過,通風空調班組的10名隊員已在設備區完成集結。此時,他們正上演一場“攻防大戰。”
“消防控制中心和現場各測試點,準備好進行設備區B端防火分區6的煙感測試!”專業工程師李中洋話音剛落,班組長汪倩福便舉起6m高的煙槍,對準煙感發射。隨著煙槍散發出濃煙,煙感指示燈由閃爍著的綠燈轉為常亮的紅燈,火災報警信號隨機觸發。
“還需要手動觸發報警按鈕,啟動消防聯動!”李中洋在對講機處呼叫著汪倩福,隨著手動報警按鈕被啟動,排煙機房內響起了軸流風機的轟鳴聲。
“用風速儀測試各個排煙風口風速,檢查數據是否滿足規范要求” 組員們迅速分工,手持風速儀在各風口間穿梭,記錄實時數據。?
在這場風閥與煙感的"攻防演練"中,班組全員凝神聚力,他們深知,每項測試數據都關乎最后目標的成功與否,通風空調系統的安全運行,必須分秒必爭、毫厘不差。
給水排水班組:管道承壓的“極限挑戰”
下午2點后,一天的溫度也迎來最高點,地下一層的給排水作業區一片熱浪蒸騰。作業隊長李鵬濤按下打壓泵啟動鍵,壓力表指針緩緩攀升,管道內的水流發出低沉轟鳴。“消防水系統打壓至1.6MPa,強度試驗穩壓30min,嚴密性試驗持續24小時!必須找出所有潛在漏點!”
當壓力表指針穩定在1.6MPa時,技術員邱鑫發現一處法蘭接口滲水后,立即按規程泄壓、更換密封墊,重新打壓直至合格。這已是當天排查出的第3處隱患,團隊僅用40分鐘就完成隱患處理。為提高效率,他們將管道劃分為8個試壓段,每個段設置獨立排氣閥和排水點,避免全段泄壓返工。緊接著,空調水系統測試啟動。“壓力調至0.67MPa,穩壓 10 分鐘,壓降不得大于0.02MPa!”“壓降0.01MPa,正常!”每一個數據確認都引發短暫歡呼。保壓測試是關鍵工序,李鵬濤每5分鐘記錄一次數據,試驗紙上密密麻麻的字跡見證著嚴謹。墻角水桶里,藿香正氣水瓶與冰塊隨熱浪浮沉,映照著高溫下的堅守。
在這場管道承壓的“極限挑戰”中,班組全員每一次精準打壓、每一處隱患排除,都是向終點沖刺的關鍵助力,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他們半步都不能退。
公共區裝修班組:空間美學的“毫米之戰”
傍晚7點,暮色漸濃,車站公共區、出入口與下沉廣場機械轟鳴,人員如織,裝飾裝修工作仍在緊張進行。
車站公共區,安質總監王朋正在檢查燈具安裝質量。秉持著“管安全必須管質量”的原則,他利落地系好安全帶登上登高車。隨著液壓桿緩緩升起,他的身影逐漸與公共區柱面齊平。安全帽檐下,他目光如炬,左手攥住燈具底座輕晃測試承重,右手握著游標卡尺精準丈量,隨即對旁邊正在安裝的組員代亞東說道:“2.3毫米,邊緣接縫再收緊0.3毫米!”
車站出入口處,吊頂調直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裝修班組組長董帥握緊操作桿,升降車緩緩升至頂部作業面。手中紅外線水平儀掃動:“右側低了5毫米,每處間隙必須控制在2毫米以內!”說罷便手持工具迅速操作起來。
下沉廣場的造型板安裝現場,兩束探照燈刺破黑暗。升降車穩穩停在作業高度,作業隊員張廣輝將激光校準儀固定在基準支架上,紅色光束投射到造型板:“左邊再抬 2毫米!”與之配合的李小治雙臂發力抬起板材,校準儀發出“滴”聲后,兩人迅速用電動手槍鉆固定,金屬撞擊聲在空曠廣場回蕩。
在這場空間美學的“毫米之戰”里,每一次校準、每一回微調,都是裝修班組向工程節點發起的沖鋒。
次日凌晨5點,當第一縷晨光透入風井,剛完成夜班作業的給排水班組與接班的動力照明班組在車控室相遇。李鵬濤將打壓記錄簿遞給胡雙濤:“B端設備區管道壓力穩定,你們可以放心進行系統調試!” 兩組工人擦肩而過時,默契的擊掌聲在地下三層回蕩——這是180余名建設者用晝夜輪動的班組協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編織的“神經脈絡”,而距目標節點的每一次接力,都是奏響沖刺的鏗鏘節拍。
車控室調試
設備室模塊調試
檢查燈具安裝質量
公共區燈具安裝
設備室水管保溫
出入口吊頂調平
下沉廣場造型版安裝
下沉廣場造型版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