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質量月雜談
又到一年一度質量月。“質量”二字雖寥寥幾筆,卻在我國歷史長卷中具有無盡深意和不可低估的分量。
我們常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匠心獨具”等成語來描繪嚴謹細致,質量為先的工匠精神;用“濫竽充數、狗尾續貂、魚目混珠”來表達對低劣質量的不屑與鄙視。在當今社會的生產活動中,“質量”與“安全”如影隨行,正如“君子不立于危墻”,便是警示世人遠離劣質危險源,珍愛生命。回望歷史,一樁樁與“質量”緊密相關的事例不勝枚舉。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著名的鑄劍師干將夫婦在為楚王鑄劍時遭遇難題,因爐溫限制,鑄劍材料始終無法成形。其妻莫邪在情急之下投身爐火,以生命鑄成寶劍,這般工匠精神令人可歌可泣。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秦代青銅戈藏品,其正面有銘文“五年,相邦呂不韋造”,銘文表明此戈于嬴政五年,在丞相呂不韋的監造下鑄成,而通過其背面銘文,亦注明了“工師”“丞”和工匠逐級責任人。將參與制造者名字鑄于兵器上的做法,稱為“物勒工名”。一旦兵器出現質量問題,即可“按名索驥”,懲罰那些對質量不負責的作奸犯科者,這大概是有史可考,最早的質量溯源的手段吧。
提及 “基建狂魔”,我泱泱中華絕對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都江堰水利工程,設計精妙絕倫、巧奪天工,質量更是卓越非凡。“秦直道” 被贊譽為中國首條“高速公路”,氣勢恢宏。京杭大運河發端于春秋,大成于隋朝,河水悠悠,蜿蜒3200公里而流淌不息。這些傳承兩千多年的高品質工程,時至今日,依舊在國民經濟發展以及歷史研究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價值。
然而,時至晚清,政府政治制度腐朽不堪,兵工廠生產的槍炮彈藥性能參差不齊,軍事裝備出現嚴重質量問題。耗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軍艦裝備質量和維修保養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病。甲午戰爭中,“濟遠”號巡洋艦本有機會擊沉日本旗艦“吉野”號,可落在“吉野”號上的竟是一枚啞彈,系列質量問題積重難返,最終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隨著國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無情轟開,近代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屈辱史就此開啟。
新中國解放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連平常的生活用品也無法自產,于是乎人們習慣將國外進口的商品冠以“洋”字。自行車叫“洋車”,水泥稱“洋灰”,甚至一盒火柴、一根白臘,也尊享“洋火”“洋臘”的美名。80年代初,大到汽車、家電;小到電池、風扇,進口貨一統江山。國民寧可多花數倍的價錢爭搶進口貨,也不相信國貨的質量,在那個特定時期,國貨甚至成為劣質品的代名詞。缺乏科技實力與質量體系支撐,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步履維艱,國民文化自信難以建立,崇洋媚外思潮泛濫。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中國奮起直追。從家電行業全面崛起,到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從高鐵技術領先全球,到 5G 通信獨領風騷;從神舟載人飛天,到“嫦娥”九天攬月;從近乎于零基礎的中國海軍,到航母接連入列走向深藍。新中國篳路藍縷,在風雨中一路砥礪前行,如今實現了國防、科技、工業等各個領域的飛躍發展,曾經的“洋貨”早就跌下神壇,高質量國貨則闊步挺進全球。伴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國民自信心快速重建,中華民族正迎來全面復興的偉大時刻。
回顧中華文明數千年歷史,“質量”二字與國運興衰息息相關。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轉折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論述,強調既要保持合理發展速度,又要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又到每年質量月。作為建筑企業,我們更應深知質量對企業安全層面、信譽層面以及經濟層面的深刻影響,質量不僅是企業生存的基石,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更是企業品牌建設的核心。
“質量”二字,要年年提,月月講,更要日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