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安全從“字”銖必較開始
“安”字在甲骨文中,象征一個女子安然端坐于室內的形象。其中“宀”旁象形為房屋;“全”字雖然在甲骨文中無現存字,但在后續的文字記載中,主要描繪的是眾人聚集在屋檐下的場景。
這兩個古老的象形文字,穿越三千年的時光隧道,向我們傳遞著先民對安全最樸素的理解:安全不僅是身體的庇護,更是心靈的安寧;不僅是個體的無恙,更是群體的和諧。
安全生產,警鐘長鳴。每一起安全事故的慘痛教訓都讓這份古老的智慧顯得格外遙遠而珍貴。
時光穿越千年,先民在甲骨文刻上“安”字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們的態度。不論是生存規則,還是生活經驗,無不飽含他們對于構建幸福生活的無限期待和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可以流傳后世的深刻經驗。他們在營造半地穴式房屋時,必先考察地質水文;鑄造青銅器時,嚴格把控合金比例;儲存糧食時,精心設計防潮通風。這種將安全意識融入日常的本能,在今天反而變得稀缺。某地化工廠爆炸事故的調查顯示,涉事企業為追求效益,讓設備長期超負荷運轉,將檢修周期從一個月延長至半年;某建筑工地坍塌事件中,施工方為趕工期,擅自修改承重結構設計,導致難以挽回的嚴重后果。當安全讓位于速度,原則屈從于利潤,帶來的必將是生命的消逝和幸福家庭生活的支離破碎。
“全”字在隨著文字演化,出現了表示完整的“王”部,為屋檐下的眾人遵守的集體意識或者規則制度。北宋《營造法式》對建筑安全有細致規定,明代《天工開物》強調工匠防護,清代《煤礦圖說》記載巷道支護技術,這些傳統智慧與現代安全管理體系驚人相通。德國企業設立“安全工程師”崗位并賦予重大風險干預權和停工建議權;日本施工前舉行危險預知訓練活動,通過班組自我管理,預測和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故。安全管理不是一個人的事,更不是只為應付“檢查”做做表面文章,應當是機制架構下,人人參與、人人遵守、相互提醒監督的自覺行為和融入日常、融入習慣的安全文化。切不能抱有“自掃門前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看似履職盡責,但漏洞百出,使得安全制度成為“紙做的盔甲”,讓災難有了可乘之機。
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從認知和技能掌握層面提出了安全管理的最終目標;查找身邊安全隱患是身處各個安全風險點位上的我們從當下著手,提升安全管理強度和質量的重要抓手。站在古今時空交匯點上,我們應當領悟:安全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不是應付檢查的臺賬,而是對每一個生命的莊嚴承諾。回歸“安”字中,先民們那份美好向往,重塑“全”字里,現代人眾志成城的責任擔當,才能避免悲劇重演。